东江水供港60年 淨水篇/生化淨水 深圳水库生物硝化站 确保供港水质优良
- 国际
- 2025-03-24 13:36:19
- 54
图:深圳水库是东江水到港最后一站,肩负着保障供水水质的重大责任。 从江西寻乌县的源头出发,东江水蜿蜒500公里,穿越山川与城市,最终抵达深圳。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,东江水得到无数庇佑,而在进入香港前,它还需通过最后一道防线─深圳水库的“生物硝化站”。这个原水生物硝化工程,每天处理400万立方米的水。自1998年建成以来,该工程默默守护着供港食水水质,成为保障香港供水安全的重要一环。\港闻报记者 李慧妍(文) 许棹杰(摄录) 融媒组(制作) “你把它想像成一个游泳池,水在里面流淌一个小时,氨气和有机物被硝化细菌吃掉,再乾干净淨地进入深圳水库。”粤港供水深圳供水管理部总经理李迎春,拉起水池里的一条绳子,指着底部像小刷子一样的填料说:“这里就是硝化细菌的家。” 深圳水库静静地摊开在城市的边缘,平静如镜。水面之下却有个热闹的小小世界,这就是李迎春口中“硝化细菌的家”,也就是生物硝化站。这座工程每天处理400万立方米的水,足以供应2000万人使用,成为当时世界上同类型工程中规模最大的一个。这些硝化细菌自1998年放入池中,生命至此生生不息,世代轮转。 李迎春就是在这个小小世界的创造者之一,他于1993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,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,全程参与了1998年生物硝化站的研究与建设,并守护至今。 上世纪90年代末,深圳和东莞经济发展如火如荼,加上供港用水的高标准要求,使得生物硝化站的建设迫在眉睫。同济大学提出沿河建设硝化工程的设想,但水利专家担心填料会引发壅水,暴雨时可能导致河水氾滥和内涝。 邱静加入了该课题的攻关团队,他们通过创新的水力摩阻试验,摸清了河道填料的情况。结果令人震惊:填料确实会大幅抬高水位,沿河建设方案被否决。 工程选址成功避开洪水风险 “我跟水是很有缘分的”,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所水资源所原所长邱静说,“出生时,老家发大水,父亲觉得我既因水而生,所以叫我‘邱潮’,结果总被人笑,他们都喊我‘邱大水’”,花园中的阳光移动,渐渐照耀在她脸上,“后来才改成现在的名字。” 工程最终选址在深圳水库的进水口,成功避开了洪水风险。然而,挑战并未结束。为了验证曝气均匀性对消化效率的影响,邱静又参与了深圳水库的现场试验。“那是我这辈子晒得最狠的一次,实验期间,我的脸都晒肿了。”尽管辛苦,但团队最终攻克了所有技术难关,为生物硝化工程的建设铺平了道路。“我们课题组为东深工程前前后后做了很多技术攻关,后来李迎春还打电话给我们,感谢我们的研究。” 运作逾20年 从未停工 深圳水库生物硝化站工程投资约3亿元,李迎春记得,鼓风机从丹麦进口,发中标通知书的那天正是除夕夜,他和同事们在工地上过年。而这一切,都只是为了让水更干净一些。李迎春说:“我们的入口水已经能达到自来水处理的标准,但经过硝化站后,水质会提升至国家地表水二类水标准。”这座硝化站已运行超过20年,从未因设备问题停工。“细菌要养,氧气不能断,系统得稳定。”他说得简单,但这样的稳定,是靠日复一日的守护换来的。当年需要30多人值守,如今智慧化管理让这一数字缩减到了6人。 东江水供港已经超过半个世纪,自1965年起,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输送了超过300亿立方米的清水。这些水,流进香港的水管,流进每一个普通人家的生活日常,成为连接两地的纽带。李迎春说,“我们为香港设计了每年11亿立方米的备水量,现在使用量约8.2亿立方米,还有20%的备用水。供水60年,从未中断,这是我们的骄傲。” “我还记得,建硝化站的那一整年都没怎么回家,索性租下公司旁边农户的房子”,他指了指远处,而那里已满是高楼。
有话要说...